第869章 麦丽素叔叔(1 / 2)

大年初一有“拜年”的核心习俗,晚辈向长辈磕头或鞠躬问好,长辈会给压岁钱跟糖果零嘴,所以一大早孩子们就挨家挨户的串门。

受社会风气影响,娱乐活动相对简单,较少有大规模庙会或商业性庆祝,更多是家庭团聚、邻里互访,孩子们串完门,可能会在胡同里玩耍、放少量鞭炮。

阎解放作为最小的户主,再加上老屋那边,他不需要在家里,反而需要出去挨家挨户的拜年。

遇到年长的会更显恭敬,常用“大爷/大妈,过年好!给您拜年了!”

对平辈,同辈邻居、朋友相对轻松亲切,比如“街坊,新年好!昨儿饺子吃的啥馅儿啊?” 常带些拉家常的亲切感,透着胡同里的熟络。

整体来说,核心就是“过年好”“拜年了”,语言朴素实在,少花哨辞藻,重点是通过问候传递过年的喜庆和邻里间的热络,符合四九城人重礼数、讲人情的特点。

到了下午,反倒是没什么事了,连饭也不用做,昨天晚上的剩饭剩菜热乎热乎就可以吃,到了明天才开始走亲访友。

他在家里也待不住,索性带着喊来阎老四,“走,二哥带你去逛庙会。”

“真的,我要吃老长的糖葫芦。”阎解娣高兴的小脸红扑扑的。

对于小孩子来说,庙会的吸引力太大了,特别是那一米长的糖葫芦,都够吃好久,更别说还有其他数不尽好吃好玩的。

南锣鼓巷附近是没有庙会的,离得太远,很多孩子想去还要走老远,最近的就是厂甸庙会。

厂甸本是琉璃厂街上原海王村后面的一条胡同,辽代时叫“海王村”,元代在此设琉璃官窑,到明朝建设内城时,琉璃厂成为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,琉璃厂前的空地被称为“厂甸” 。

明嘉靖年间,为了皇宫安全,将原在东华门、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,人们相聚逛灯市,形成了厂甸庙会的雏形。

此外,当时各省在四九城设有会馆,来参加考试的学子众多,促进了此地书肆、文物、纸店等商业活动的发展 ,慢慢发展成了现在的庙会。

阎解放骑着自行车,载着小家伙一路狂飙,赶到了厂甸,好家伙,虽然天寒地冻的,可庙会上的人真不少。

大多都是一家子出门,带着孩子来玩的,偶尔也能看见一群孩子,簇拥着两个小伙伴跑过去,一番热闹非凡的景象。

“糖葫芦!”阎老四被放到地上,目光很快就锁定了不远处的卖糖葫芦的。

阎解放扫了一眼,好家伙,可曾见过一米长的糖葫芦,别说是孩子,就是大人吃着也费劲。

“等我把车子停下。”

他将自行车停在空地上,很快就有人上来给车子挂了个牌牌,顺便塞给他一块木头牌。

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生意,寄存自行车一次两分,概不还价,也算是早起的停车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