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情况已经基本明朗了。”
林纾站起身,在小小的办公室里走了两圈。连续几天高强度的工作,让他的腰背有些酸痛,但他的精神却前所未有地亢奋。这种感觉,就像一个猎人,在丛林里追踪了数日之后,终于看到了猎物清晰的脚印,并嗅到了它就在不远处的巢穴里的气息。
他不再犹豫。
他将打印出来的邮件、银行流水上标注出的可疑转账记录、两份虚假的申报材料复印件,以及他亲手做的走访笔录,分门别类,用一个个蓝色的文件夹装好。每一份证据,他都用标签纸做了清晰的标注。
“重复申报证据组”、“伪造交易证据组”、“非法资金转移证据组”……
拿着那几本整理得井井有条、分量十足的文件夹,林纾敲响了支队长办公室的门。
“进来。”
支队长的办公室窗明几净,与林纾那充满了“战地”气息的角落形成鲜明对比。一盆君子兰摆在窗台,叶片肥厚,油光锃亮。
林纾将文件夹放在支队长宽大的办公桌上,用一种沉稳而清晰的语调,开门见山:“领导,丰山镇农机补贴的案子,有突破了。事实清楚,证据确凿。”
支队长的目光,从一份正在审阅的文件上移开,落在了林纾身上,眼神锐利。他没有立刻说话,而是拿起最上面的一个文件夹,翻开了第一页。那上面,是两份申报材料的对比,以及农机厂家出具的、关于那台“东方红”拖拉机唯一序列号的证明函。
他的手指,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,发出沉闷的“笃、笃”声。每翻一页,他的眉头就锁紧一分。当看到银行流水上那些被林纾用红笔圈出的、流向不明的资金时,他的敲击声停了下来。
办公室里一时间静得只能听到空调的微弱送风声。林纾静静地站着,他知道领导在思考。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骗补案,它牵扯到国家惠农政策的根基,性质极其恶劣。
“小林啊,”支队长终于抬起头,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,目光深邃,“这几份证据,做得非常扎实。足以把几个主要的嫌疑人送上法庭了。”
他顿了顿,话锋一转:“但是,光抓几条小鱼,不够。你有没有想过,伪造的发票和合同,是怎么通过农机站审核的?这些合作社的负责人,为什么敢这么明目张胆地造假?这背后,是不是有一张更大的网?”
支队长的话,与林纾心中的疑虑不谋而合。他点了点头:“我也觉得这事没那么简单。尤其是那个李大壮,油滑得很,不像是个能想出这么周全计划的人。”
“所以,”支队长用手指重重地点了点那份伪造交易的卷宗,“继续深挖!不要急着收网。我要你把这条线上的所有问题,不管是大鱼还是小虾,都给我查个底儿掉!我们要办的,不是一个糊涂案,而是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。”
“是!”林纾立正敬礼,声音铿锵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