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早。”林纾先开口,声音里带着清晨特有的微哑。
“早。”李佳点点头,回以同样简洁的问候,便各自开始忙碌了。
林纾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。清晨的阳光正好,他坐下来,深深地吸了一口带着茶叶清香的空气,感觉自己的大脑像是被重新启动了一样,充满了迎接新挑战的清明感。
上午九点,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。
是支队里新来的实习警员小王,一个脸上还带着些许青涩的年轻人。他抱着一个薄薄的蓝色文件夹,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林纾的桌上,声音里带着一丝敬畏:“林副支,这是经侦那边转过来的一个案子,说是让我们刑侦配合协查,队长让您先看看。”
“好,放这儿吧。”林纾点了点头。
那个蓝色文件夹,与之前堆满整个会议室的“孙宏富案”卷宗相比,显得如此单薄,甚至有些不起眼。
林纾拿了起来,封面上用黑色的宋体字打印着一行标题——《关于群众举报部分乡镇农机补贴发放异常问题的初步材料》。
农机补贴案。
这五个字,带着一股泥土的气息,与前段时间他沉浸其中的、充满了代码、虚拟货币和跨国金融的那个世界,形成了强烈的反差。
他打开文件夹,花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,将里面不算厚的几十页材料,逐字逐句地,反复看了两遍。
和他预想的一样,这的确不是什么惊天大案。
没有精心设计的洗钱通道,没有潜逃海外的幕后黑手,更没有动辄上亿的惊人金额。
卷宗里,充斥着一个个陌生的、带着浓厚乡土色彩的名字:红星农业合作社、丰山镇农机服务站、李家村的会计张三、王家屯的村长李四……
补贴款项的名目更是五花八门,繁杂琐碎——“新型插秧机购置补贴”、“高效复合肥推广补助”、“节水灌溉设备升级津贴”……每一笔款项都不算大,几千到几万不等,像一条条不起眼的小溪,从国家的惠农政策这片“主水源”里,分流出去。
然而,这些看似清澈的小溪,在流经乡镇农机站和农业合作社这些“渠道”时,却总会莫名其妙地“蒸发”掉一部分,最终到达真正需要灌溉的农民“田地”里时,往往已经所剩无几。
林纾的指尖,在那些密密麻麻的银行流水单上缓缓划过。
资金的流向极为分散,且隐蔽。一笔三万元的补贴款,可能会被拆分成五笔,分别打入农机站站长、会计,甚至他们亲戚的私人账户里,然后再以“设备维修费”、“技术咨询费”等各种巧立的名目,做平账目。
整个过程,没有高深的金融技巧,只有最原始、最赤裸的贪婪。
这不像孙宏富案那样,像一颗迅速恶化的毒瘤,需要一场雷霆万钧的外科手术来切除。这更像是一种慢性的、遍布肌体的“牛皮癣”,或者说,是那些能蛀空千里之堤的蚁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