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86章 有空关心我们农业上的事了?(1 / 2)

它不致命,却一点点地侵蚀着政权的公信力,消耗着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信任。

林纾的内心,没有丝毫的轻视。

他反而感到一种更加沉重的责任感。如果说,侦破孙宏富案,是守护国家金融安全的“高空作战”,那么处理眼前这个案子,就是守卫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“阵地防守”。两种战斗,同样重要。

他放下卷宗,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,然后拉过自己的工作笔记本,拧开了那支跟随他多年的钢笔。

经过半天的沉淀,他的思路已经非常清晰。

他在笔记本干净的一页上,郑重地写下了“农机补贴案”五个字,并在下面拉出了一条线。

然后,他开始逐条记录下自己的初步判断和需要核查的重点:

1. 核心环节: 乡镇农机站的审批权与农业合作社的申报权是关键。补贴款项从下发到农民手中,这两处是必经之路,也是最容易“雁过拔毛”的地方。

2. 核心人物: 重点排查各涉事农机站的站长、主管财务的会计,以及合作社的负责人。调查他们的个人银行账户、消费习惯,以及直系亲属名下有无异常资产。

3. 资金疑点: 那些被拆分的、流入私人账户的补贴款,最终流向了哪里?是用于个人挥霍,还是汇集起来流向了更上层的“保护伞”?需要资金流向分析。

4. 取证方向: 突破口很可能在最底层的农民身上。寻找那些申请了补贴但并未足额拿到,或者根本不知情的农户,进行外围取证。他们的证言,是最直接的证据。

写完最后一点,林纾停下笔,看着自己笔记本上条理分明的字迹,他的眼神,再次恢复了那种猎人盯住猎物般的专注与锐利。

对于他而言,案件没有大小之分,只有“已破”和“未破”的区别。

接下来的几天,林纾便立刻进入了高度专注的“战斗”状态。他首先拨通了市农业主管部门一位老熟人的电话——政策法规科的老张,一个年近五十、在农业系统干了一辈子的“活字典”。

电话那头,老张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带着点慢悠悠的腔调:“林支队啊,稀客稀客!怎么着,孙宏富那案子忙完了,有空关心我们农业上的事了?”

“张科长,你就别拿我开涮了。”林纾笑了笑,语气却很直接,“我这儿有个案子,需要你们那边支持一下。我想调阅一下近三年,丰山镇、红星乡这两个地方,所有关于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文件原文,以及每一笔补贴款项的具体发放记录,越详细越好,最好能有原始的申领人签字单据。”

电话那头的键盘敲击声停顿了一下,老张的语气也严肃了起来:“又是这两个地方?行,我明白了。都是些蛀虫!官方流程你让人跑一下,我这边给你开绿灯,尽快把东西给你理出来。”

老张口中的“又”,让林纾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信息。看来,这种“雁过拔毛”的现象,在主管部门那里早已不是秘密,只是苦于没有确凿的刑事证据,一直无法深入罢了。

接下来的几天,林纾的办公室,俨然成了一个小型的档案室。

农业主管部门送来的资料,堆了满满两大箱。箱子里,是厚厚的、用牛皮筋捆扎起来的纸质文件。陈年的纸张泛着微黄,散发出一股混合着墨香和尘土的特殊气味。与这些“古老”的案卷一起送来的,还有一个U盘,里面储存着所有电子化的报表和数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