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1950年,京城的冶金工业是——王麻子剪刀!”
“化学工业是——王致和臭豆腐!”
我噗,一教室的人直接就喷了。
能严肃点吗?这不是开玩笑呢吗?
齐磊,“别笑!虽然有点调侃的成分,但这是事实。”
“新中国建立之初,这就是京城的现状。”
“很多人说,这哪是工业,这就是民间手工匠人嘛!”
“没错啊!”齐磊摊手,“当年,我们就是把这些手工艺人也纳入到工业人口的范畴之内进行统计。”
“可即便是这样,全国的工业人口也不足5%。”
很多学生听到这儿,不由沉默了,也凝重起来。
齐磊几句话,就展示了那个年代中国工业的水平。
连王麻子剪刀、臭豆腐都算工业了?
也有人不解,“小齐导,不是说,东三省在民国张作霖时期,就已经拥有工业基础了吗?”
“倭国入侵,也建设了大量的工业项目。”
齐磊,“原来是有,可是解放后就没有了。都让大毛拆光了,铁轨都拆了!”
“……”
“……”
齐磊,“回到正题,5%不到的工业人口,谈什么工业?新中国工业能力有多差,也足够直观了吧?”
“可以说就没有工业,更谈不上基础。”
“在基本为零的情况下,又是当时极其恶劣的国际环境,两极对抗。”
“你们认为,凭借我们自己,四亿农民!有发展自主工业体系的可能吗?有给你发展的土壤吗?”
“有机会成为大国、强国吗?”
众人沉默,如果设身处地的思考,确实形势很严峻。
不过有人道,“可是,事实证明,我们发展起来了,不是吗?”
齐磊,“对呀,发展起来了!那你知道为什么发展起来了吗?”
众人不知。
齐磊,“换个问题,你们知道我们发展起来用了多长时间吗?”
众人依旧不知。
只见齐磊伸出一个巴掌。
众人,“五十年?”
齐磊,“错!五年!”
“????”
齐磊,“我们抓住了一个机会,一个借战求援的良机!”
“从1950年,5%的工业人口,一盒火柴都不能说造就造。”
“五年间,全国上马了177个大型工业项目!”(不是177就是176,记不太清了。)
“到1955年之后,我们可以生产50马力的拖拉机,可以生产双座飞机。而且不但能造,还出口了。出口的还是米国,有200多架。”
“可以生产解放C10汽车!”
“仅仅只用了五年时间。”
“怎么来的?”齐磊笑了,反问大伙儿,“神奇吗?”
“其实不神奇,都是抄作业抄来的。”
“拖拉机是T50坦克改的。”
“飞机也是军机转民用。”
“解放C10,其实就是大毛的吉斯卡车。”
“全部来自于军工向民用工业的转换。”
“至于军工是哪儿来的?不用解释了吧?”
“没有那场战争,大毛会把这些军工技术给我们吗?甚至生产线整套的送过来吗?”
“所以,从工业的角度来说,那场战争奠定了中国工业的跳跃式发展。”
“可以说,如果没有那场战争,没有那五年的火箭式发展,新中国就没有底气挺过最艰难的那十几年。”
“其影响,不亚于国际地位的提升,已经打出了国威、赢得了战略缓冲这些看得见的收益。”
此时,齐磊在讲台前踱步,“这就是视角的好处!你们有谁从工业基础的角度来看待那场战争了?”
众人摇头,确实很新奇!
听小齐导讲课,最有意思的就在于,他是纯粹的野路子,不会按照书本上的知识点照搬,而是更倾向于培养一种思维方式。
齐磊:“从不同视角,我们会看到不同的影像。”
“对一件已经有结论的事件,亦可以做出不同的判断!”
留给同学们消化一会儿,齐磊终于回到正题。
“现在我们回到当下的问题。”
“第一个问题,央视和学校为什么不替我说话?”
“原因很简单,这个结果,是可以接受的!”
“首先,我个人为什么要和米国人低头,这是我的问题。大家如果过分纠结于这个方向,那么即便你站的再高,视野也不会有多大。”
“如果能换一个视角,也许,你们的很多疑问也就不是问题了。”
齐磊继续道,“我给你们提个醒吧!”
“这次合作,对中国的it产业有什么影响呢?”
有同学抢答,“中国it企业出海?”
齐磊摇头,“狭隘了。”
又有人道,“从政治角度来说,展现了中国姿态,以及积极配合国际化的决心!”
齐磊,“还是太窄了!”
“那是什么?”
齐磊干脆拿起一支粉笔,回身到黑板前。
“咱们从头分析,再说一遍,不要把视角过度地集中在三石公司身上。”
一一列举。
“前提条件是,华尔街寻求对硅谷的制衡,准备在it产业有所作为。”
“这不是什么秘密!央视财经、时政分析都有报道,都看了吧?”
众人点头,确实看了。
只不过没细琢磨,还是那句话,关注点都在齐磊身上。
齐磊,“然后是三石公司寻求海外合作,与华尔街一拍即合,对不对?”
“对!”
齐磊,“米国金融资本与it资本之间的这场对抗,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呢?”
“????”
齐磊,“首先,华尔街意图在米国再造一个it产业链,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。”
“借用三石、ARM这些外部力量来制衡硅谷,也不是什么秘密。”
“那么问题来了,怎么才叫制衡?首先体量起码要对等吧?”
“怎么才叫体量对等?得打造一个规模足够大的产业链条吧?”
“那打造一个产业链条又需要哪些条件?”
众人,“????”
似乎抓住了什么,又不是那么清晰。
而穆正明、董北国却是渐渐的凝重了起来。
因为他们意识到了齐磊在说什么。
是啊,关键就在于这个产业链条!
此时齐磊面向同学,真的像一个老师一样,耐心讲解,逐步分析。
“产业链都由什么构成?”
“核心技术!上下游支撑!从原材料到生产、人工!”
有人似乎懂了,“三石进入了核心产业,这才是关键!?”
齐磊一听,嫌弃地瞪了那位同学一眼,开玩笑道,“把他给我哄出去,咱不要好高骛远的大聪明!”
哈哈哈,众人大笑,知道这个答案是错的。
而那位同学一缩脖子,心说,我说错了吗?
齐磊回身看着众人,“视角又错了!”
“核心产业确实诱人。可是,米国人不傻,会那么容易让你控制核心产业吗?”
众人,“……”
齐磊,“三石虽然试图进入核心,可是其中的困难很大,不是那么容易进得去的。”
“如果我们只把眼光放在核心圈,那只能说明我们是夜郎自大,是好高骛远。”
“况且,从国家的角度出发,其实有比核心圈更有价值战略级目标。”
众人竖起耳朵,谁都知道,干货要来了。
下一秒,齐磊,“那就是——底层劳动!”
众人一滞。
齐磊,“没想到吧?底层劳动,说白了,就是脏活苦活累活!”
“这玩意有什么好战略的?谁愿意干一样。”
“可是你们想没想过……一个it的产业结构链条,是多么庞大而又复杂的科工体系?”
“……”
“再想一想,核心技术,核心圈固然高光。可是,支撑这个产业体系,需要多么庞大的底层建筑?”
齐磊掰着手指数,“基层码农、基础材料加工、软硬件装配工人,以及配套的边缘科技投入。”
“还有基础服务岗位!”
“这些要么是边边角角,要么就是附加值不高,赚不到什么钱的项目。”
“可是,千万别小看这些边边角角,他对我们的意义很大很大!”
“就拿智能手机来说,如果把每一个零件都算在内,从一个塑料外壳开始算起,你们知道需要多少相关从业者吗?”
“这是一个以百万计的庞大用工体系!”
“为什么一定要盯着核心圈?”
“再说明确一点,华尔街与硅谷的对抗,华尔街可以用钱砸出一个核心来,可是底层建筑,他们比得过硅谷吗?”
“说句难听的,米国排名前二十的大学之中的微电子、软件专业,前十的实验室,都是硅谷资助的,甚至干脆就是他们投资的!”
“在人才储备上,华尔街就已经输了。”
“而重新打造一套产业体系,在米国,他有这个条件吗?”
众人,“没有!”
齐磊,“那华尔街会怎么应对?必然是亲手打造一个核心圈,且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。至于配套的边边角角,他们没有别的选择,只能继续寻求外部支持。”
“那么,这个外部支持从哪儿来?”
“哪里是全球互联网、it的第二市场?”
众人听到这儿,几乎是异口同声,“中国!!”